巫昂今年50歲,未婚,
媽媽林秀莉今年80歲,離異,
這對同是單身狀態的母女,
選擇了一種特殊的養老安排:
在雲南普洱的小屋裡共同居住、生活。
20多年前,巫昂幫助媽媽逃離家暴的父親,
她形容自己和媽媽、弟弟是一個「戰團」,
一起開始了這個小家庭的「災後重建」。
▲
巫昂和媽媽林秀莉在雲南的家中閱讀
巫昂說,「女兒應該天然地為母親的觀念和意識換血」。
同居第一年,
林秀莉就讀了五六十本女兒推薦的書,
她喜歡一邊做衣服,一邊聽播客,
吃早餐的時候雷打不動地上聲樂課,
學手機攝影,自己修圖、調色,
用手機操控一切智能家電。
現在,她已經成了同齡人中的影響力中心,
還想「學到100歲」,去宇宙旅行。
林秀莉經歷過家暴的婚姻後,
從不催女兒結婚,女兒「想怎麼樣都同意」。
在她的支持之下,巫昂有了一張平靜的書桌,
筆耕不綴地寫作之外,也發展起了自己畫畫的事業。
在可供想像的母女關係里,
她們似乎提供了一種最和諧的樣板——
她們不必一起吃飯、不共享同一作息,
甚至幾天也說不上一句話,
但在相對獨立的共處空間裡,
她們知道彼此是相互支持、扶助的最小共同體。
▲
巫昂和媽媽一起閱讀,她們會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作者的生平
6月的普洱迎來了雨季,細細綿綿的涼雨會在每天下午降臨,也是吃菌子和百根湯最好的時節。巫昂剛剛寫完一個劇本大綱,到了可以暫時鬆一口氣的階段。
今年是巫昂和媽媽林秀莉兩個人同住的第六年,也是在雲南的第三年。2018年,因為家人生病,媽媽憔悴了許多,巫昂自己的身體也出了一些問題,於是她們果斷地決定,搬到一起住。
▲
母女倆一起泡了薑片、青梅酒和楊梅酒
▲
巫昂和媽媽有各自獨立的工作空間
這對母女相差30歲,共同點是,她們都單身。
50歲的巫昂,慶幸自己選擇了不婚。她離開福建漳浦縣城後,在復旦讀文學,做過傳統媒體的調查記者,但一直決定要「吃文學這碗飯」,離開機構媒體後,她將寫小說作為自己一生的志業,這幾年又開始畫畫,已經做了21年的自由職業。
80歲的林秀莉,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畢業後成了縣城裡有名的婦產科醫生,28歲時和巫昂的父親結了婚。當時她需要一邊照顧家庭,一邊照顧病人,「擔子很重」,但與此同時,她還承受著丈夫不間斷的家庭暴力,那二十幾年裡,沒有唱歌跳舞的自由,不被允許穿好看的衣服,也沒有人相信她說的話。直到55歲的時候,才在兒女的幫助下逃離她忍受了二十年家暴的婚姻。
艱難地剝離那個家之後,巫昂承諾過,要帶媽媽一起生活。
▲
林秀莉為自己準備營養均衡的食物
如今,她們真正地生活在了一起。她們的準則是,最大限度地為對方保留獨立的空間。所有的時間裡,她們幾乎都在分頭做自己的事情,有時候甚至很長時間說不上一句話。
在這個空間裡,母女的稱謂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巫昂和她的朋友們稱媽媽為「林妹妹」,林妹妹則喜歡叫巫昂「巫老師」。
最近巫昂要做劇本,七八點就會起床。
而媽媽往往會睡到十點自然醒,然後開始做一頓蛋白質、碳水、纖維合理搭配的豐盛早餐,一邊進食,一邊聽手機上的聲樂課。她年輕時就很愛唱歌跳舞,但不好意思地跟我們說:「其實我不會唱啦現在,就聽一聽而已。」
林秀莉有時會在小區門口買點菜,回家後就開始一邊做衣服,一邊聽播客和有聲書,她最近喜歡聽隨機波動和愛麗絲·門羅。每次媽媽把做好的衣服發到群里,巫昂和弟弟、弟妹就瘋狂鼓掌,還在母親節的時候送了她一台縫紉機,所以她越干越有熱情。
▲
最近林秀莉在為巫昂做新的襯衣
▲
林秀莉做衣服時,會認真地畫出設計圖紙、標明尺寸
林秀莉始終帶著一股「理工科」的氣質,她會為廚房的不同分區劃定不同的專屬抹布,做衣服的草圖本上,也密密麻麻地畫滿了圖和數字。
相比媽媽,巫昂則更加大條一些,但很好地遺傳了媽媽年輕時對待工作的敬業精神,她從早到晚地沉浸在工作里,很容易聽不見別人說話,直到傍晚,如果不下雨,她才會偶爾出門散步或是游泳。
她們在家務上有著順其自然的分工。媽媽因為腿腳不方便,會多做一些洗衣、晾曬之類的工作,她在2011年就學會了網購,總是在網上買食材、零食和布料,也負責在網上交電費、水費,巫昂則更多負責跑腿的活兒:下樓取快遞、扔垃圾、出門辦事或採購。
一開始媽媽承擔著更多的家務,但巫昂很快意識到了這不公平,於是開始非常有計劃地削減家務,其中做飯明顯是占用時間精力最多的,所以她們很早就解除了一起吃飯的綁定。
巫昂喜歡做米線,媽媽更喜歡一些蒸的粗糧和小麵食,飲食習慣、進食時間有交集也有不同,就不必總是一起。
▲
在菜場買了氣球準備回家
拍攝的第二天,巫昂和媽媽一起去菜場。她們會拉著手一起閒逛,像每一個新雲南人一樣好奇地詢問那些菌子、藥材的特性,巫昂也會在媽媽買肉的當兒,繞去另一邊買米線。
巫昂買了一個兔子形狀的卡通氣球,系在小推車的把手上,媽媽拉著氣球線開心地對著鏡頭笑。她們裝滿了一個小推車,滿載而歸,準備回家做春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