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的70後,家庭多半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況

2024-06-10     玉兒     反饋

似乎昨天還是童年,人在老家,割稻子,插秧,抓泥鰍。

今天就白髮蒼蒼了,對著鏡子,都不敢多看一眼。

不知不覺,一大批70後,都過了五十歲,開始向老年出發。

經歷了半生,也折騰了多年,有了家庭,但是以後的日子,還是在煎熬。

01

夫妻再努力,賺錢也越來越難,常常感覺無能為力。

有人說:「男人的職業終點是保安,女人的終點是保潔。」

曾經的我們,對保安保潔,是不屑一顧的,哪怕自己去流水線上打工,都比這更好。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做保安保潔,也蠻好的。收入不高,但是相對輕鬆。

更要緊的是,能有一份工作,就很好了,你挑剔一點,恐怕就長期沒有工作,失業之中。

若是你自己創業,一般情況就是去擺地攤,做個推車去賣燒烤、糍粑等。

頭腦靈活的人,也會去販賣小菜,豬肉。

也有開貨車的司機,但是跑長途的話,明顯自己體力跟不上。尤其是不能熬夜。

也有體制內的人,慢慢等待退休。但是占比不大,多數的70後,五十歲了,還是底層人,還得想辦法自己賺錢。嘆息生活的無奈,但仍舊要出發。

02

自己的身體在變老,還上有老下有小,很是心酸。

曾經認為,自己天不怕地不怕,是老虎來了,也要按住。

但是今天你會發現,自己可能挑不動一百斤了。

不知道你是從哪天開始,發現自己也病痛增多了。一次小感冒,都要好多天才能恢復。和年輕的時候,不太一樣。

你陡然發現,自己已經到了中年的末期了。

可是你不能卸下所有的壓力。因為你的孩子剛剛成年,你的父母已經很老了,需要照顧了。

尤其是老父母,多半是農村人,沒有退休金,存款很少。這生活費用,是一個大問題。

你一邊照顧父母,一邊去賺錢,這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農村有句土話:「肩膀扛不起,就用背頂住。」想一想,還真的是那麼回事。撂挑子,不是70後的風格。

不能怨恨父母無能,哪怕父母一輩子都窮困。還能怎樣,家庭的變化,推著我們往前走。孝道,總是要的。

03

自己的養老問題,不得不提上日程。

有人說:「70後,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是不被孝順的第一代。」就這麼隨口一說,但是想起來,脊背發涼。人心、時代的變化,讓人猝不及防。

當然,從認知上來說,我們也不願意讓兒女承擔很大的壓力。

靠自己養老,起碼是經濟上自己處理,這是多數70後在努力做到的事情。

準備一份退休金,也有一筆存款,有房子,這是起碼的安排。

三十多歲的時候,認為養老的問題,還早。到了五十歲,就不早了。

過了六十歲,再思考養老的問題,就沒有辦法了,太晚了。

時間就像一個滾動的機器,逼著你走,也讓你不得不面對殘忍的事實。

有很多家庭,夫妻商議,讓其中一個人拿到退休金。未來的生活,費用是不愁的。

但是認真想一想,若是夫妻之中,一個人先走,剩下的人,又靠什麼呢?尤其是那個有退休金的人走了,剩下的人還活十幾年,這費用的巨大的。

一咬牙,夫妻都想辦法退休,這才是王道。人,苦一陣子,也會幸福後半輩子。

04

送走了一批長輩,對生離死別有了更深的認知。

《百年孤獨》中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帘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

事實上,祖父母,姑姑、伯伯、舅舅等長輩過世,都會讓人心靈有滄桑,感慨生命的脆弱。

參加了多次送葬之後,你的內心反而平穩了,人啊,就那麼回事,百年而已。

你也會思考,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有人給出一個答案:「孝順養我的人,養大我養的人,過好自己的日子。」

是的,普通人的一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有的是一個家庭,也在延續家庭的香火。

丟掉好高騖遠的理想,開始回歸家庭,也更加注重家庭的生活,那麼你的一生,也算是問心無愧了。

05

發現故鄉回不去了,子孫也不在乎你的故鄉。

很多人認為,自己老了,就去老家養老,門口有魚塘,屋後有樹林,還能有一塊菜地。

其實,但凡離開故鄉多年的人,都已經和故鄉脫節了。

就是農耕生活,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機械化種地,早已顛覆了傳統的思維。

你和子孫說,故鄉多好。但是子孫會反駁,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故鄉的概念。

是的,你的故鄉,不是子孫的故鄉。多數的子孫,出生在城裡,到處去讀書,打工,哪有什麼故鄉。

城裡的房子,買了,又賣了,人生是沒有根基的。所謂故鄉,不過是戶籍上的一個籍貫吧。

沒有在故鄉待過的子女,鄉愁都沒有什麼。

子孫不去故鄉,你獨自去?那麼子孫會反對,因為他們還要繼續漂泊。你也要做好,隨遷的準備,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哦。

06

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又過了半個世紀,一切都是斗轉星移的樣子。

我們的家庭,未來是什麼狀況,都要去接納,扛起來。

總要未雨綢繆,不讓自己的晚年,過得淒涼。

總要順勢而行,不讓自己停下來,原地打轉。

70後,跟著年紀和家庭的變化,再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