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醫 18%大馬人有糖尿病 盛行率遠超全球

2024-06-03     大炮仙     反饋

記者: 陳筱柔 攝影: Roche、IMU大學、RCSI醫學與健康科學大學提供

全球抗「糖」大作戰,突破糖尿病防治困境,從自我管理開始!

全球糖尿病流行是二十一世紀最緊迫、發展最迅速的全球衛生緊急事件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所有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糖尿病發病率都急劇上升,更糟糕的是,雖然75~79歲年齡階段的糖尿病發病率最高,但Ⅱ型糖尿病(以前稱為成人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95%以上,而且兒童發病率也很高。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出版的第10版《IDF糖尿病地圖集》報告指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續上升,同時也確認糖尿病是對個人、家庭、社會健康和整體福祉的重大全球挑戰。截至2021年,全球有5.37億年齡介於20~79歲之間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這意味著每10人中,約有1人患有糖尿病(10.5%)。到了2030年,估計這個數字將增加至6.43億人;到了2045年,將持續增加至7.83億人,上升幅度高達46%。

馬來西亞糖尿病盛行率為,每5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18.3%),大約390萬名年齡18歲以上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這幾乎等同於全球盛行率的兩倍。我國連續幾年《全國健康和發病率調查》結果顯示,馬來西亞糖尿病發病率已達到驚人水平,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國糖尿病盛行率將從2019年的390萬人,上升至2025年的700萬人。

更驚人的是,2013~2019年國家糖尿病登記報告指出,馬來西亞與糖尿病相關併發症也同樣持續增加,比如截肢、失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勃起功能障礙和腎臟疾病,從而導致糖尿病患者健康情況和生活質量欠佳。

■人們必須了解糖尿病流行病學是動態性的,作為對應措施,改善護理質量,有助於降低後續幾年糖尿病及其相關併發症的發病率。

Edward Gregg:發病率居高不下

人們必須了解糖尿病流行病學是動態性的,Edward Gregg教授指出,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全球高低起伏數據展示了成功案例和需要改進的地方。Edward Gregg教授舉例,1960~1980年間,糖尿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併發症風險也增加。作為對應措施,改善護理質量,有助於降低後續幾年糖尿病及其相關併發症的發病率。

由於多重因素影響,目前數據顯示,老年人心血管死亡人數減少,年輕人肥胖率增加,而且併發症也更多樣化了,這確實是令人擔憂。這種複雜情況也意味著,更多人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的時間會更長,為醫療保健從業者帶來了重大挑戰。

■糖尿病患者平時須做好血糖檢測,因為測量不同時段血糖,可讓自己和醫護人員都更清楚了解血糖控制情況、飲食對於血糖的影響,以及評估藥物或胰島素療效。

林俐伶:自我管理至關重要

我們迫切需要優先考慮糖尿病的結構化自我管理,以減少財務、身體和心理方面負擔,同時也減輕糖尿病對國家醫療保健系統的潛在影響。林俐伶醫生說:「糖尿病這類終生慢性健康狀況需要持續性護理,同時也需要在飲食調整、健身運動和個性化糖尿病管理等各方面,取得良好平衡。近年來,糖尿病護理已經日趨普及且負擔得起。這些護理服務包括持續支持糖尿病患者堅持糖尿病管理,比如居家血糖監測,以及根據醫生和糖尿病衛教護士的反饋建議,定期隨訪。作為一種慢性健康狀況,糖尿病需要患者及其家人長期堅持治療和良好管理,以避免併發症。最終,這將有助於改善糖尿病患者整體福祉,並減輕醫療保健系統負擔。」

林醫生強調,探討如何幫助糖尿病患者,減輕日常在家管理病情至關重要,這樣才能讓患者更好地掌控自身健康。

█糖尿病患者應做好自我管理,善用血糖儀,測量血糖指數,及時察覺異常,適時採取相應措施。(圖:Freepik)

■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影響馬來西亞糖尿病發展相關脈絡,其中包括基因遺傳、文化、生活方式和飲食等。通過相關數據的收集,揭示更深入的洞察,從而有助於改進現有糖尿病治療和管理指南,幫助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有成效的公共衛生政策。

洛曼:中西防治大不同

提起糖尿病防治,很多人都會想到「少吃碳水化合物、少吃糖」這類說法,但糖尿病防治遠不止於此!因為糖尿病是一種極為複雜疾病,多種因素都可能影響病情,其中包括家族病史、生理和體能活動,以及飲食。

拿督洛曼教授進一步解釋,雖然全球醫療保健趨勢是良好指標,但大多數現有糖尿病研究都基於西方人群。因此,這些研究結果並不能直接轉換應用於馬來西亞人的飲食、基因遺傳、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樣的,由於馬來西亞和許多其他亞洲國家缺乏長期性縱向研究,因此大多數預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既定指南,也主要基於西方人口統計數據。

亞洲飲食涵蓋更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飯、麵條和麵包,研究人員研究了西方和亞洲飲食與生理學之間的主要差異。研究發現,食物,尤其是單糖和碳水化合物對白種人和亞洲人後裔的血糖水平影響不同,在攝入相似量的碳水化合物後,亞洲人血糖反應會高於白種人。

由於馬來西亞是亞洲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因此拿督洛曼教授認為,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影響馬來西亞糖尿病發展的相關脈絡,其中包括基因遺傳、文化、生活方式和飲食等。通過相關數據的收集,揭示更深入的洞察,從而有助於改進現有糖尿病治療和管理指南,幫助制定更具針對性成效的公共衛生政策。

雖然中西方飲食存在差異,但糖尿病患者須轉換思維,才能更有效地解決許多現有文化中常見的過度進食習慣,從而提高治療和預防成效。這對糖尿病護理和管理方面非常重要。

飲食建議

研究證據表明,碳水化合物攝入順序和時間的微小改變,有助於控制隨後而來的血糖反應,糖尿病患者應遵循以下幾個飲食小建議,幫助控制血糖:

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吃一頓豐盛早餐,把吃低碳水化合物的晚餐時間提早,可以更好地控制全天血糖水平。

延遲攝取碳水化合物時間點:在吃碳水化合物之前,先吃一些蔬菜和蛋白質,有助於調節身體血糖反應。同樣,在攝取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前30分鐘,食用雞精中的胺基酸,也能產生類似效果。

細嚼慢咽:小口進食對血糖水平產生很大影響。建議嘗試用筷子代替湯匙。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