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春節你會想到什麼呢?辛苦了一整年,終於可以好好放個假?還是滿桌的大魚大肉?又或者是拿不完的壓歲錢呢?究竟過年為什麼會有這些習俗?春節由來又是什麼?
過年習俗中,許多人會穿紅衣、貼春聯,一同感受春節氣氛。(示意圖/Getty Images)
春節由來是什麼?
華人世界中,最盛大的傳統慶典莫過於農曆新年。據傳在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位天子,帶領眾人祭拜天地,這天便成為「歲首」,是農曆新年的雛形。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另提出一種說法,黃帝、蚩尤曾經大戰多時,在農曆正月初一當天,黃帝終於擊潰蚩尤,為了紀念黃帝的功績,人們於是將這天定為節日。上述傳說之外,對農民們而言,所謂的春節原意為「立春之節」,也就是迎接春天到來之日,會舉辦勤耕勸農儀式,鼓勵農民勤於耕作。而自民國建立,時任總統袁世凱正式確立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過年習俗1:穿紅衣貼紅紙
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隻凶殘的年獸,每到歲末就會從海底跑出來吃人。為了不被年獸吃掉,家家戶戶會祭拜祖先以求平安,也會聚在一起吃頓豐盛的晚餐。後來人們發現年獸最害怕紅色、噪音和火光,便會穿上紅衣、在門上貼紅紙、燃燒爆竹聲,試圖嚇走年獸,之後也成為過年吃團圓飯、穿紅衣、貼春聯、放鞭炮的習俗。
過年習俗2:貼春聯
關於春聯還有另一則傳說,古代人相信懸掛桃枝可以驅邪馭鬼,後來簡化成以方形紅紙代替;而在唐代流行以對仗的方式寫春聯,便是今天我們常看到的對聯。傳聞明太祖朱元璋還曾在春節期間下旨,要求家家戶戶一律貼春聯,並且寫上吉祥話,習俗流傳至今。
過年習俗3:年夜飯吃魚吃餃子
年夜飯或稱團圓飯、圍爐,是春節的重頭戲。除夕夜這天,全家人會齊聚一堂享用大餐,飯桌上的菜色也是有學問的喔!例如,吃魚代表「年年有餘」,吃雞有「起家」的意思,菜頭粿象徵「好彩頭」,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長年菜整根從頭吃到尾表示「延年益壽」,餃子則因外觀有「招財進寶」之意。
過年習俗4:發壓歲錢給孩子
吃完年夜飯後,就是小朋友最期待的發紅包時間。傳說在古代,有一個叫做「祟」的怪獸,會在新年夜裡跑出來嚇小孩,一對夫婦用紅紙包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頭邊,意外嚇跑「祟」,從那時候起就留下了這個壓「祟」錢的習俗,慢慢演變成今天的壓「歲」錢,保佑小孩平安地長大一歲。
過年習俗5:初一到初五各不同
台灣傳統過年習俗初一到初五各有不同,大年初一是走春的日子,普遍會到廟裡拜拜,祈求新年平安。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已結婚的女性帶著丈夫、小孩回到娘家向父母拜年。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有些人會在牆角灑一些米粒,並早早睡覺,以防打擾老鼠娶親。初四是眾神重臨人間的日子,有「接神日」之稱,許多家戶會準備鮮花、供品、乾淨毛巾和一盆清水,恭迎眾神返回人間。初五則是迎財神的日子,據說在這天拜財神可以獲得更多福氣,因此不少公司行號會選在初五開工。
過年習俗6:初六送窮初九拜天公 正月十五迎元宵
初六是很多餐廳正式營業的日子,傳統上會放鞭炮,並把過年期間的垃圾丟掉,也就是所謂的「送窮」。初九同時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是拜天公的日子,可以向神明許願未來一年的照顧。接著就是農曆春節的最後一個重頭戲,準備慶祝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啦!